慧泓之弓 - 洋涇港步行橋,上海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來源:gooood谷德設計網
洋涇港步行橋位于楊浦大橋旁的洋涇港, 為浦東東岸開放空間貫通第一座慢行橋梁。結構形式為鋼結構異型桁架橋,主橋寬10.75米,跨度55米,總長度為140米。設計將結構,功能及造型三者結合,利用高差分流騎行、跑步及漫步。跨洋涇港、指陸家嘴,清水一道為泓, 結構如弓,隱喻浦江東岸第一橋、蓄勢待發(fā)之張力,是為“慧泓橋”。
▼鳥瞰圖
工程范圍西側從民生藝術碼頭的橋臺開始,東至洋涇綠地公園內的橋臺結束,包含橋下民生側洋涇港沿岸的防汛墻和部分綠地。主橋部分采用異型桁架結構一跨過河,民生碼頭段引橋均采用鋼箱梁,騎行道引橋總長85m,寬4.5m,慢行道引橋長37m,寬6.5m。橋體以優(yōu)雅的曲線回應周邊景觀,將視線引導至其東北側的楊浦大橋,和西南側的陸家嘴中心建筑群。為了減少對南側民生碼頭遺留廠房建筑的影響,橋體選址在了更靠近黃浦江的一側,通過橋型的調整,避讓沿江側的防汛墻。
▼總平面圖
▼主橋部分采用異型桁架結構一跨過河
▼民生碼頭段引橋采用鋼箱梁
桁架結構跨度55米,高度4米,本項目利用高差隔開騎行及漫步道區(qū)域,保證安全通行互不干擾,各自擁有良好的觀景視野。為適應不同通行方式的坡度需求,設計將梭形上下弦的弧度進行了調整。騎行道布置在平緩的桁架下弦,坡度均控制在4%以內,提供舒適安全的騎行體驗,沿江側靠豎桿形成防護界面。慢行道布置在上弦,跑步及步行能適應10%的坡度,局部坡度較大處設置緩步臺階,視野開闊,橋面放寬形成駐足休憩的空間。橋面鋪裝采用統(tǒng)一的環(huán)氧樹脂材料,深灰色為騎行道,紅色為跑步道。橋面放寬處,又再使用深灰色劃分出漫步區(qū)域。
▼形態(tài)生成示意
▼項目利用高差隔開騎行及漫步道區(qū)域
▼騎行道布置在平緩的桁架下弦,慢行道布置在上弦
▼騎行及漫步道區(qū)域各自擁有良好的觀景視野
為預留未來河道的通航高度,橋底需達到絕對標高9.5米,進一步加大了橋面同兩側碼頭面的高差。西側的騎行道引橋平緩地接入民生碼頭的綠坡樹林,自然而又不經意地就跨越了防汛墻。漫步道采用螺旋曲線的形式,在局促的碼頭空間內獲得足夠的引橋長度,引導人流進入空間層次更為豐富的民生藝術碼頭。主橋東側過橋臺后直接接入洋涇綠地的步道,標志性的欄桿語匯延伸入場地內部。
▼橋體與場地景觀相融
▼騎行道引橋自然而又不經意地跨越了防汛墻
▼漫步道采用了螺旋曲線的形式
▼漫步道細部
▼橋面同兩側碼頭的高差
欄桿部分采用***碳噴涂圓鋼管,拼接出起伏變化的三角形變截面連續(xù)體量。如鱗鱗波光般的不銹鋼繩網,通過繞繩法的固定方式與桿件合二為一。斷面設計上,在欄桿一側為過橋管線預留空間,保證橋身桁架空間的完整性。夜間的燈光照明設計,將點光源和線性光源結合,洗亮欄桿網面及結構桁架。整體橋身噴涂鉑金色,造型輕盈,如彗星劃過天際,勾勒出浦江東岸的嶄新氣象。
▼欄桿細部
▼起伏變化的三角形變截面連續(xù)體量
▼如鱗鱗波光般的不銹鋼繩網
▼欄桿網面及結構桁架
▼夜間燈光效果
民生碼頭側的橋下空間,結合洋涇港防汛墻改造,設置了一處觀景平臺。 利用防汛墻作為圍欄,采用下沉樹池結合臺階的手法與周邊景觀結合。
▼觀景平臺
基于城市設計的整體性和延續(xù)性,云橋將成為融合市民活力和城市美學的基礎設施。從貫通到鏈接,城市陸域水網的“斷點”因橋而變,激發(fā)都市水岸景觀的蓬勃生命力。
▼橋面鳥瞰
▼施工現(xiàn)場照片
▼模型
項目圖紙
▼立面圖
▼剖面圖例
▼剖面圖
▼節(jié)點大樣
項目名稱:洋涇港步行橋 (項目正式名)
項目地點: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洋涇港
項目類型:基礎設施
項目規(guī)模:總長度140米,總寬10.75米,主橋跨度55米
設計時間:2016 – 2017
建設時間:2017 – 2018
主持建筑師:劉宇揚
設計團隊:楊一萌, 溫良涵, 薛海琪,(概念階段)
.END.
注:本文轉載自gooood谷德設計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