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趣與精致共存 - 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
作者:gooood谷德設計網 來源:gooood谷德設計網
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zhèn)林盤區(qū)域的中部,西鄰榿木河,周邊被大面積的田野與竹林環(huán)抱。
該項目試圖融入原有林盤景觀,延續(xù)川西傳統(tǒng)建筑的材料、空間要素,在建筑結構性能化新思維和數字建造創(chuàng)新營造方法的指引下,探索建筑文化性與建造性的共存,在地性與新技術的結合,將地方的場所精神與未來建筑新觀念以及新技術進行融合。
建筑外觀 ©蘇圣亮
復合林盤地景
川西平原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獨特的林盤景觀。林盤可以說是集生產、生活和景觀于一體的復合地景模式,其生活形態(tài)和建筑形式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已演變?yōu)橐环N文化符號,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風民俗之中。竹木河流之間,鄉(xiāng)村生活的自由與野趣自然流露。整體空間規(guī)劃設計構思的情景來自于宋朝詩人黃鑒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過安仁》
早發(fā)磐溪掛短篷,朔風吹雨曉蒙蒙。
潤含野色沾衣濕,暖逐春光養(yǎng)土融。
圖畫宛然山遠近,人家對住水西東。
驛亭記得停車處,楓樹曾連夕照紅。
詩中描繪的曠與意、形與境一氣呵成,成為內心感知地方的靈魂的起點。作為未來整體林盤地區(qū)再開發(fā)的先導與示范展示中心,我們試圖營造新建筑與林盤共生的空間模式。
榿木河與周圍的林盤植被被全面保護,周圍大面積的菜地圍繞建筑,保持了農耕文化用地與林盤田居的生活體驗。我們團隊并沒有將場地選定在大路邊易于識別的地塊,而是希望營造一個感知自然的路徑,通過林盤層疊,實現多層次的體驗性場景意境。
場地鳥瞰 ©蘇圣亮
未來空間體驗
空間布局的三組建筑包括了長廊、主體建筑以及農耕服務輔助建筑。作為人行入口的長廊將建筑坡屋頂設計融入到村鎮(zhèn)基礎設施的系統(tǒng)當中,未來廊下將引入茶亭、紀念品店、跑步驛站等功能,將重新定義林盤生活空間的公共性。
整個長廊架空漂浮在地景之上,將跨越自然生態(tài)的交通流線轉化成為一種建筑空間形式。這既來自于周邊村鎮(zhèn)的傳統(tǒng)類型,又通過數字化設計將空間體驗帶向未來。
長廊架空漂浮在地景之上 ©蘇圣亮
主體建筑設計概念源自于中國傳統(tǒng)書法用的硯臺。建筑整體輪廓平穩(wěn)、端正,以此為基礎,建筑重構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基座與屋頂的意向:底層敦實穩(wěn)定;屋頂飄逸靈動。但兩者之間又相互融合,彼此對話,行成形與意之間的系列拓撲變形。屋頂通過向外大幅度的出挑,營造曠、遠的空間姿態(tài)。
同時,屋頂向內庭院一側通過一條優(yōu)雅的曲線下探,連接起天空與大地邊界的柔、綿之意,重新思考在地的場所要素及其關系,使得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元素與當代最前沿的當代非線性審美產生了緊密的聯系。這也是我們塑造生長著的林盤人居模式的初衷。
屋頂向內庭院一側通過一條優(yōu)雅的曲線下探©蘇圣亮
兩層的天井式院落空間描繪了成都平原的未來閑適生活。底層布置了展示、接待、會議、交流和相應輔助功能,二層則主要為一系列不同大小的獨立房間,可品茗,可撫琴,可用膳,可弈棋,與自然交融,與天地互動。
沿外側緩坡緩步而上,相對封閉的空間體驗逐步被田野景觀替代。隨著日升月落,四季變化,景色不同,體驗不同,這樣的空間營造亦提供給觀者一個體驗自然的獨特場所。另外,農耕輔助用房被設計成為帶磚墻的覆土建筑,主要用于支持整個地景農耕勞作輪替的工具存放以及滿足休息、餐食等輔助功能。
兩層的天井式院落空間©蘇圣亮
數字化設計建構
數字技術驅動下的建筑結構性能化設計,是以性能最優(yōu)為設計目標,通過幾何生形計算、結構性能模擬、迭代與優(yōu)化過程,尋找具有結構合理性的空間形態(tài)設計過程,這種設計方法強調對幾何邏輯、結構邏輯與建造邏輯的一體化整合,理性地實現了傳統(tǒng)與當代的融合。
中國傳統(tǒng)木構架的建構通過原木“小材大用”的基礎邏輯實現,膠合木材料與鋼木組合結構擴展了現代建造下木結構的新可能。在當下美麗鄉(xiāng)村的建筑實踐中,我們試圖在新的材料與結構技術下深入挖掘傳統(tǒng)木構架創(chuàng)新與延續(xù)的方式。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展示中心的建筑結構運用鋼柱實現了輕巧通透的空間,鋼木復合結構屋頂則以變截面膠合木梁、方管鋼梁和工字鋼梁的組合實現了簡潔、溫暖的出挑與覆蓋。
膠合木材料與鋼木組合結構擴展了現代建造下木結構的新可能 ©楊天周
簡潔、溫暖的空間 ©田方方
在“水西東”主體建筑的主梁部分,以變截面工字鋼梁作為傳統(tǒng)斗拱中的“昂”,工字鋼梁一端向外支承出挑木梁,另一端向內承托內部木梁,實現屋架在外圈鋼柱節(jié)點處平衡。工字鋼梁和木梁以鋼板插入型螺栓連接,設計美觀、傳力明確。
鋼木懸臂梁設計實現了材料、結構、空間、形式的綜合訴求:出挑輕質木梁展示了木材良好的水平出挑能力,上部工字鋼梁承受拉力,可以避免鋼材失穩(wěn)問題;工字鋼梁改善了出挑膠合木梁的受力并以杠桿原理實現了屋架平衡;復合梁不犧牲檐下空間;“深挑檐”這一傳統(tǒng)空間元素在巧妙的現代轉譯下實現了簡潔現代的表達。
剖面圖
項目中數字模擬與優(yōu)化被全面應用在鋼木復合材料的比例調整中。對于變截面膠合木梁,以millipede對梁進行實時拓撲分析,梁柱構件截面尺寸被優(yōu)化至最小。由于構件的幾何信息基于同一參數系統(tǒng),結構參數與幾何參數的反饋調整非常靈活、高效。主梁最終實現了外直內曲的雙線變截面梁形式:“外直”的形式有利于屋面的防水保溫層鋪設,“內曲”則是結構性能優(yōu)化的結果。
室內交通路徑 ©田方方
外立面磚墻設計以傳統(tǒng)全順式磚墻為原型,提取川河水流意向圖的灰度值,干擾單數層磚的旋轉角度得到初步設計,之后綜合權衡形式邏輯、結構邏輯與數字建造邏輯,在優(yōu)化與迭代下完成最終立面設計。
項目選用膠合木、回收磚、板巖瓦作為主要材料,探索了當代裝配式建筑在新唯物主義哲學引導下探求新材料數字建構的全新可能。建筑屋面鋪設深青色頁巖瓦,通過直紋曲面優(yōu)化幾何找形與瓦片的切分以及鋪砌的重疊區(qū)域,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空間體驗和建筑語言。
外立面磚墻提取了川河水流意向圖的灰度值 ©蘇圣亮
人機協(xié)作的智能建造
性能化設計下的建構邏輯呈現“非標準”與“梯度漸變”的族群構件特征,而數據模型對幾何信息、結構性能與建造信息的參數化連接保證了建筑設計與建造的一體化完成。
考慮到林盤文化展示中心的磚墻面積大、周期短,我們對“機器人預制+現場裝配”的“數字化磚構”工藝進行了創(chuàng)新探索。磚墻的建造過程體現了機器人工廠預制與現場裝配建造的高效性,數字磚墻總面積超過1000m2,它們被分為400多個1.5m*1.5m的單元,單個單元以機器人進行工廠砌筑。最終,磚墻在工廠預制與現場建造下完成預制裝配建造。
建筑鳥瞰 ©田方方
“數字化木構建造”對于這個異形構件較多的建筑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屋面結構變截面木構節(jié)點以及鋼木節(jié)點通過銑削加工被完美、高效地呈現出來。在鋼木結構建造過程中,基于模型的數據指導,非標鋼構件和木構件在工廠完成預制,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現場裝配,實現了很好的成本控制。
“機器人塑料打印建造”高效使用了可再生塑料提供的全新創(chuàng)作視角,定制化量產完全可以在我國廣大的鄉(xiāng)鎮(zhèn)場景中被大量應用。本項目中“機器人塑料打印建造”就被大量應用于室內輔助結構,如隔斷墻體以及家具座椅等場景中。
夜景 ©楊天周
四川安仁OCT“水西東”林盤文化展示中心第一次在中國鄉(xiāng)村實現了多種數字化建造工藝的復合應用。建筑中野趣與精致共存,正如此地的氣質,林盤的生態(tài)本底,促進了技術與文化的對話與交融。這也是對地方靈魂的一種延續(xù)。希望這個項目的實驗性建設可以將智能化、綠色化以及產業(yè)化理念引入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未來中國美麗鄉(xiāng)村建設提供全新的注解。
項目圖紙
場地平面圖
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東立面圖
南立面圖
剖面圖A-A
剖面圖B-B
設計單位:上海創(chuàng)盟國際建筑設計有限公司Archi-Union Architects
建筑師:袁烽 Philip F. Yuan
地點:四川成都安仁古鎮(zhèn)
設計時間:2018年4月-2018年7月
竣工時間:2018年10月
業(yè)主:成都安仁華僑城文化旅游開發(fā)有限公司
基地面積:66000 m2
建筑面積:2200m2
攝影:蘇圣亮、田方方、楊天周
.END.
注:本文轉載自gooood谷德設計網,版權歸原作者所有。